枪,有“百兵之王”之称。长柄直刺,攻势凌厉。赵子龙七进七出、枪法如龙,在古代冷兵器战场上枪常常是士兵的首选。
剑,被誉为“君子之兵”,不仅是一种兵器,更象征身份和修养。剑术讲究轻灵、迅捷,荆轲刺秦的匕首,岳飞佩戴的湛卢,皆为名剑传说。
戟,是融合了枪与刀功能的复合兵器。吕布的方天画戟最为著名,戟头双刃,中间突刺,可砍、可挑,战场上十分实用。
斧与钺,都是劈砍类兵器。斧较常见,钺体型更大,代表着原始力量。程咬金的三板斧虽带戏剧色彩,但确有历史原型。
钩,多用于勾拉敌兵、破坏阵型。叉,形如鹿角,擅长封挡、夹击。二者多用于捕快与防守,也见于战阵侧翼。
鞭为硬兵器,分钢鞭、骨鞭等。锏为古代权贵使用的兵器,多为实心,攻击力极强。秦琼和尉迟恭,一个使双锏,一个使铁鞭,是典型代表。
锤,一般为双手持用,常见有流星锤、擂鼓瓮金锤。后者是李元霸的标志兵器,虽为传说,但表现其蛮力之极。
抓,是较为冷门的奇门兵器,有五指爪、鹰爪等样式,擅长近身缠斗。
镋,一种戟类变种,如凤翅镏金镋,具杀伤力强、防御范围大的优点。
棍,为练武之基础,少林棍法著称于世。孙悟空的金箍棒虽具神力,但也体现棍法灵活多变。
槊,是古代骑兵专用长兵器,多为精锐骑将所用。它比枪更长,适合冲锋破阵。
棒,在民间较常见,多用于街头防身或僧道使用。鲁智深的禅杖便属于棒类。
拐,是特殊形制的兵器,有些似L型,可用于挑击、钩打,古代少林棍僧常用此兵器防守。
流星锤,属于软兵器,一端带链,一端有重锤。挥动时难以捉摸,攻击范围广,是实战中极具威慑力的器械。
除了兵器类的“十八般武艺”,在清代之后,还有一种划分方式,即“九长九短”,如枪、戟、棍等为长兵;刀、剑、锤等为短兵,这种划分更偏向实战与操练。
值得一提的是,“白打”也被归为一种武艺,即徒手格斗技艺,包括拳术、摔跤、擒拿等,这也体现出“武艺”并非全靠兵器。
综上所述,“十八般武艺”不仅是一组兵器的集合,更是古人对于武术系统训练的一种归纳。
它不仅代表了一名武者的全面技艺,也承载着中国古代兵学、武学的发展脉络。若能精通其中数种,便是难得的高手,若十八般样样皆通,那便堪称“武艺全才”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